“钢瓶接口必检漏、软管状态必排查、安全阀门必确认”——在郑州公用集团“红蜂车队”送气工祝志龙看来,这套标准化安检流程早已成为肌肉记忆。他熟练地打开检测仪,弯腰检查灶具连接处。“软管老化需要立即更换”,他一边记录检测数据,一边从工具包中取出新软管,动作娴熟地完成更换作业。
在郑州市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进程中,瓶装燃气安全治理直接关系千家万户。郑州公用集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高四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以“书记项目”为抓手,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有效破解瓶装燃气市场“小散乱”难题,构建起安全高效、服务优质、监管智能的燃气治理郑州范式。

“能为群众服务,我感到很自豪!”祝志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郑州公用集团“红蜂车队”队员们共同的心声。然而,这样专业高效的服务在几年前还难以想象——当时郑州市瓶装燃气市场主体多达200余家,以小型私营企业为主,气瓶规格、气体来源、服务方式参差不齐,安全检查更是常常缺位。
郑州公用集团建立“1+3+N”网格化治理机制——以1个指挥中心为核心,设立3级网格长,组建N个党员先锋岗,将原先分散就业的“送气工”就近整合转型为国企职工,不仅为全体送气工缴纳社保,更经统一培训持证上岗,让配送服务和安全检查的标准流程熟记于心、贯彻于行。
标准之外,郑州公用集团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充分调动起送气工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立基层党支部,开展“五亮三比”党员先锋行动,评选表彰“服务标兵”“安全之星”等50余人,2024年以来,送气工们自发为88户特殊家庭建立专属服务台账......一支“焕然一新”的红色队伍开始在郑州的大街小巷穿梭。

在智慧燃气监管平台的“数据驾驶舱”中,管理人员实时监控着全市瓶装燃气动态:40万只钢瓶的流转轨迹、600余名配送人员的实时定位、0.8万单日处理量,以及突发情况的实时预警。
郑州公用集团积极践行数字化转型,以创新之姿构建瓶装燃气“一网统管”体系。通过采用“先用后并”的整体思路,完成郑州市中心城区、新郑、港区、中牟和荥阳等地区的系统上线与数据合并,有效破解了以往“多头管理”的难题,推动瓶装燃气管理从“人防”向“技防”转变。
平台首创“储配站—供应站—用户端”全流程可视化监管,管理人员使用手机APP扫描钢瓶二维码,即可追溯从充装、配送、使用到回收的全过程,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闭环管理。
为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平台还创新采用了入户安检线上打卡模式。送气工每次配送需至少拍摄3张照片和1段视频,记录罐体状态、用气环境及用户签字的纸质安检单,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确保安全隐患排查到位。

曾经,郑州市13个县区充装标准不一,安全隐患突出。面对这一难题,郑州公用集团将储气设施建设列为年度“书记项目”,党委书记挂帅,成立专项攻坚“双专班”,多次带队深入一线,针对各区县不同情况开展专项协调,采取“一区一策”的精准策略,逐个击破整合难题。
为解决上游气源不统一、不规范的核心难题,创新实施“1+2+3”推进模式,构建瓶装燃气安全管理、行业监管和应急处理一体化体系,搭建智慧管理平台、智慧服务平台两个平台,发挥“党建+网格”核心、“蜂巢式”供应站凝聚、党员带头三个作用,打响了一场燃气安全保卫战。
通过不懈努力,截至目前,郑州公用集团已关停22座低标准充装站,改造运营20座标准供应站,初步构建起标准化配送体系。集中力量、重点攻坚新郑、登封2座大型标准化储配站建设,建成后将大幅提升郑州市燃气储备与应急调配能力。
如今,一套“统一气源—规范化充装—标准化配送”的治理闭环正在逐步形成。这场以“书记项目”为引领的燃气安全变革,让千家万户的灶台燃起了“放心火”。“让政府放心、让市民满意”——郑州公用集团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国企的责任与担当。